来源:世纪文学网 时间: 2021-04-05
孔子曰:“吾观于乡,而知王道之易也。”我热爱民俗多年来在陇东的山川田院上行走,参观乡饮酒礼,考察民间文化,可要把陇乡世易的丰富“王道”述说出来,也不易。好在哀公向孔子“敢问儒行时”,孔子说过“仓卒的叙说不能把事情说完,详尽的叙说时间很长,到仆人换班的时候也讲不完。”我也只能言说我留恋乡野的一点感受。
打开任何一本论述传统文化的书,你都能发现一个不能回避的词――“周”。夏、商、周三代之周王朝在西周、东周之外还有一个漫长的先周时期,春秋战国之前“先周”之故址就在甘肃陇东一带的北豳京地,黄河支流的马莲河泾河流域。早在四五千年前,中华农耕文明就这快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地上开始形成,渐次扩大。《论语・宪问》说:“禹、稷躬稼有天下。”陇东民间传说大禹治水,非常劳累,他走呀走,想走到一个没有水淹的地方,月亮落了,就躺下睡着了,醒来说,这就叫“月落”吧……那就是现在陇东华池悦乐“月落堡”。
大禹于陇东没有书面的记载,后稷则被周人尊为先祖,陇人传说是他率周人跋涉到陇东地面教民稼穑的,传之不出,传之鞠陶,传之公刘。公刘“务耕种,行地宜……”把事业干的得轰轰烈烈。夏而商,周人在这一块高天厚土上发祥农业,繁衍后代,形成了绵远的宗族关系,为其后的西周奠定了宗法制度的基础。周公在先周的宗法基础上创制周礼,形成家庭长子继承、国家封邦建制的思想,于是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、宗庙祭祀的人文制度绵延千载。
其后诸子蜂起,百家争鸣的时代到来的时候,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,他继承的就是西周文化,他“信而好古”之古便是先周以至更早一些的尧、舜、禹之古。这样豳地《诗经》时代的文化就成为儒家文化的上源。十几年啊,我每天都要站在公刘之京邑,今宁县城的庙嘴坪上散步。我教书的地点就在这豳国京邑之上。多少个黎明和黄昏,我俯拾红陶,抠寻灰层,想在这快仰韶文化的土层上寻觅先祖的遗迹,我长诵《诗经》“ 笃公刘,与豳斯馆”,远瞩马莲河水阳光烁烁,滔滔而去,似乎望见孔子在川上曰:逝者如斯夫……逝者如斯,而存者亦如斯!
我寻找到的庆阳境内最北最远的一处周老王住过的地方,在华池与定边交界的的铁角城上。如果周人最早是从山西迁徙宁夏,再由宁夏
转徙庆阳,那么当地老人言说的这座塞上古城就是古人歇足过的地方。由此南向一百多里就是周祖陵上的不出墓了,每年清明举行公祭,庆阳人都要聚会墓前,抬着牺牲,举着大香,宣读祭文。再南上董志塬到庆阳市府所在西峰区的温泉乡,就有天下“公刘第一庙”,每年农历4月4日的庙会都人涌如潮,举着香烛,抬着蜡供,擎着面塑,向着那小小的山头走去。陕西长武的老乡亦远道而来祭拜祖先。宁县九龙川里有周文王庙,焦村杜家村有老公鞠陶祠。
古风敦伦世宗次序,崇德厚化派系行甚。散布董志塬上的周先祖庙宇构成了一个由后稷到不出,到鞠陶到公刘,再延至文王的宗祠分布网络,这个宗祠的网络隐约折射出先周社会的实际形态。原来周礼儒道依然鲜活地在陇东人的民俗生活里传承着,成为他们生生不息的生活方式,刚健自强的奋斗精神。
穿行在这周祖庙宇的网络里,周礼浓浓的村庄,唤开绿树掩映中那一家农舍的屋门,说不定你就发现了一个“天”的世界。抓髻娃娃、生命树、狮、虎、蛇、蛙……传承着人类原始自然崇拜、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民间艺术,叙述着儒家学说中“天命”意识的来源。“生生谓之易”,“一阴一阳谓之道”。《礼记・月令》说阳气上升,地气下降,天地不通,阴阳不和,万物凋零,闲塞而成冬。反之天地相通,阴阳相融,生命才就复活,心灵也就永生。如此社稷一定长存,人也就会长寿得福癫痫病人哪个医院好。陇东丰富的民间艺术证明着早期人类生命意识的苏醒,本源哲学的诞生――儒家思想的萌芽。天、天命、天道,是儒家学说的最高规范,亦是人类理想的最高境界。大地诞生了树木,树木诞生了人类,人类和伴他生存的动物由地面向天空,由地面向天堂升度,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当下的陇东民间艺术里继续得到活脱生动的表达。
窑洞之上以砖镶八卦,房梁之上以纸画八卦,虽有道家气息,亦有儒家敬天思想的意味。但孔子以为“小艺破道”,对民间艺术是排斥的。老百姓歪打正着,他们以手工艺术一则养护了生命自在的诗意葱茏,一则又以之形象的宣传儒家思想,教化子孙。不同类型的艺术方式,述说着敬老爱幼的故事。肖金镇的徐家恢复24孝的砖雕工艺,湘乐镇的农民庞清河用石雕凿出一组生动的24孝图。剪纸、刺绣里的教化故事更是丰富。华池说书里唱道“酒色财气四堵墙,人人都在里面藏,谁若跳出墙儿外,不是神仙也寿长……”环县皮影戏里的劝善惩罪故事更加丰富,每到节日、庙会和婚丧嫁娶的事上,都要演劝学劝善叫人学好的段子。陇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原生态的民间文化在乡间依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教化作用。
大人不华,君子务实。农耕重地土,住在土窑里,吃要在土里刨,养就的性格就是戒空话,务实事。陇东人民都说自己是“一辈子刨土窝子”的,是个土命。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,地界必须定桩、埋石、栽上黄花菜作为低畔,是不是移人地界,偷得把土翻到自家地里,就成为他们衡量对方人品的一个标准。如果对方犁去不多,会不恳声,第二年自己犁过来,对方知道自己不对,也就无言。如果因之冲突起来了,有理的一方会骂:“老天有眼,偷去的地长不出庄稼!”这真是重复仲尼的话:“非其地而树之,不生也。”这样的计较是原则的坚持,因为怕对方得寸进尺。
爱土地的品性是和爱牛、爱树、爱护禽兽的习俗分不开的。《礼记・三年问 》说:“凡生天地之间者,有血气之属必有知,有知之属莫不知爱其类。”人要将心比心啊!大鸟兽丧失了自己的同伴,过了些时月,就一定返回探视,经过他们的故乡就要飞翔盘旋,鸣叫哀号,徘徊又徘徊,然后才能离去。《礼记》以鸟兽之悲喻人,以人之悲喻鸟兽,蕴涵着对动物生命的体恤。
且不可害飞禽挞兔伤雁,
毁鹊巢伤生灵造孽结怨,
人为财鸟为食东来西转,
蚕吐丝蜂酿蜜为谁穿甜,
冬九天下大雪飞禽遭难,
雪地扫撒五谷飞禽吃餐。
我想起小时候掏鹊窝遭父痛打,下了雪母亲给崖背上撒高粱、谷子的情景,心中恻然。“牛耕出五谷粮供人饱暖,牛吃草喝冷水四季皮穿,有功世无害人岂肯杀斩,凭天良怎忍心将牛肉餐?”这在以养肉为业的人那里看来过时,可在山区农户,对牛的感情依然非常深沉。
秋末春初要栽新树,桃树、李、柿、枣、核桃要周密考虑,布局妥当。柏、槐、楸、桐、杨、柳、椿、桑,要与果木树高低避让。无论自家树木还是集体森林,都不可任意砍伐,尤其是树木长的茂盛的时候,这样做就是造孽。陇人此俗如古。树古则成神,敬以祀之,更不能随意动斧。这些生活的细节里深含着对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追求。顺从自然的规律,祈求万物与人共生公长,防止生态遭到破坏,对于解决环境污染,保证乡村生态失衡有着重要意义。
正因为这样,泾河南北,六盘山东西,大部分村落都绿荫如垛,田舍青青令远来客人惊叹不已,现在有人常把“天时、地利、人和”挂在唇边,当作办事的技巧,这已与儒家的本意相去甚远了。
合肥看癫痫最好的医院>“儿子读书记性好,祖父相爱如珍宝,若不用功迟慢了,后悔不及难成人。”耕读传家的关键是培养后代,望子成龙。陇东人但当子女考上了学必要设宴谢师,上坟祭祖,告慰先人。子孙考上了大学的祭祖仪礼有的非常隆重,时间一般选在正月初一,祖坟宣读祭文告慰祖先,激励后代学习上进。求学上进,金榜提名,当然能光宗耀祖,自是荣幸。但陇东人认为对仁义道德应看重,对权贵势力要看轻,地位是轻微的,道义才是崇高的。子孙求学的目的归终是为了走上求贤之道。所以在日常的教育中就特别注重教育他们知书达理。
且不可秽字纸包裹物件,
士与农工与商靠字吃穿,
字治国字成名字注经典,
古今事尽出在圣人笔尖,
路途上见字纸急速拾拣……
敬惜字纸,尊重知识,敬仰文明,要求儿孙从一点一滴做起。在外工作上学的人回来,也要去看老师,对师母要像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。
“古风敦伦世宗次序,崇德厚化派系行基。”陇东家庭文化教养的影响是深远。不仅是对子弟的要求,同时是要长辈自身要做到。《论语》里“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”意思是说“朴实多于文采,就未免粗野;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。文采和朴实,配合适当,这才是个君子。”陇东的农民是憨厚朴实的,可在陇东,尤其是镇原、庄浪、静宁诸县的却有不少文质彬彬的农民朴实而有文采,能写会画,擅长书法。这无疑是儒家文治教化传统的今传。文犹美也、善也,学而优则为民,在陇东的不少村落人才济济,书画作品堂堂,本来居于大雅之堂的士大夫文化,在乡村里巷滋养着农民的精神。知书而达礼。乡间许多公众事务,邻里婚丧嫁娶的司仪主持便是由他们来承当的,而没有这样一批乡村先生的村落则显得礼仪浅陋。我考察过诸处富有传统的陇东文化村落,其文人文化与民间艺术的融合,传统儒家礼仪与现代文明的结合常常令我激动赞叹。如果都这样就好了!
实不可看赌博心术改变,
赌博人心似刀口似蜜甜,
上至士下至盗不分贵贱,
一贪赌神仙输俗语常言,
即赢钱更胜是刁抢绺骗,
来世里变骡马骑驼填还。
并不是说陇东村村都那么好,有个村子就失去了这种文化传承,一有闲就赌博,家烂村贫老婆哭,人叫烂杆子村。耕读如不传家,岂能安土乐天?其能朝夕有保?
肃雍萃一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方为诗礼人家
敬义浃百年思睿言从视明听聪即是圣贤学问
儒家礼仪源于乡村,经过提升又还于村里,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乡规民约。儒家道德的内容在村舍家庭中就不再是空泛的理论了,试看他们是怎样教养子弟做生意的!
倘若要做生意也要择拣,
货要真价要实义取材财源,
损别人利自己买卖莫干,
不瞒老不欺幼将心放宽。
记得我小时候父亲买回来一杆秤,结果一对比,那秤一斤是八两,母亲说去街上换一下就成了,父亲折断烧了柴,说别叫他再去害人。腊月里杀了猪,蒸了血灌肠,母亲就切郑州治癫痫哪家好好肉片罩在上面,鼓堆一碗一碗,叫我们端给邻家尝鲜。
且记着借东西莫昧物件,
又或者借米面低借高还,
借高的还低的存心不善,
恐怕你再哭街定要作难。
若有人到你家借油(米)借面,
家中有若说没说个不贤
――谁家世全?
若与人言语相犯,妻要劝夫学吃亏忍让容宽,不能火上浇油!这些村俗家规都贯穿着贵和息争,彼此敬爱,互相帮助,利己益人的思想。构成物质的、感性的、具体生活细节,营造出祥和共处、心地坦然的人际关系,透露着东方人的生存智慧,洋溢着同甘共苦的生活幸福感。反之,如果好斗欧,不容让,在人前耍棍抡砖,打伤人就会“带枷锁受五刑悔断肠肝。”既损人又害己,难脱干系。
具体分析这些教化细节各属于“五常”(即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)的那一方面,就有些教条。正如冯友兰先生说的,儒家一向倡导的五常之教,虽属“旧情”,但亦是获得“新性”不可或缺的根据。因此,无论中国将来发展为什么种类的社会,这种道德都是不可或缺的。
仁者爱人,这爱也要体现在亲邻关系的处理上。不淫人妻,不袭人女。“老年人如母亲姑姨见面,见幼年如见自己姐妹一般。”这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具体化了。对重男轻女思想的批判更是切中时弊:“莫溺女自己思念,亲生女怎忍心活送郊边。娘家母婆家母亦是女眷,生身母将你溺早丧黄泉。”怎么对待他人?对待集体事务?
家里来亲戚或贵重朋友必须出大门外迎接或者更远一点。但绝对不能坐等朋友进门。无论客人什么时候来都得做饭。待客人自动拿出他的礼物或食品,向客人表示感谢才能动。应先将食物奉送老人品尝。
家门前不许训斥或打骂“要饭的”。此为一条重要家规。旧社会灾荒频繁,兵祸连结。穷苦人沦为乞讨者很多,群众对其甚为同情。当地传说孔子曾在陈地绝粮,要过饭,读书人家欠下了人家的粮,“叫花子”是要他们的债,给饭给面世理应偿还的债务。“要饭的”在门前,无论妇孺小孩子都给端饭、送馍、送面,视为道德家风。若谁家喝狗咬“要饭的”,即被人视为无家德,被人瞧不起。在集会人多之处,对老年男女和抱小孩者不管人物与否,都得让路、让座,否则被人斥为“山汉”。
当地人把救灾济困作为“人生立人立德”德根本,长期也形成了一种俗规。每个村庄如果谁遭了天灾。如水淹、窑塌、失火、遭劫等,全庄甚至几庄群众闻讯后,男女老幼不奋不顾身去抢救,尽力救人救物,减少损失。如果有谁无故不去要受到公议的谴责,被认为是村庄的“败类”在人前抬不起头,说不起话。灾后,大家想办法周济。长期以来,也创在出一些好办法。如庄子塌了,全庄人投劳捐料给灾户修庄。死伤的牛畜,或分给各户,按数量收款。湿水粮食,分给各家凉晒,换成好粮给受灾户等等。这种大伙承担损失救济灾困的办法逐渐制度化,便形成了大家共同遵守的乡规。
以《礼记・曲礼》对照当下陇俗,比如待客,比如饮食,比如着衣,比如行路,不少具体细小的礼节在陇东人的民俗活动中有更具体的体现。其目的都是叫人尊人、爱人、诚人、行修、言道、践言、善行。
陇东人形成了一整套的节庆、祭祀、婚表、饮食习俗。以镇原的祝寿为例:过寿,就是过生日,可轻易不能叫寿。人生百岁曰上寿,八十曰中寿,延安癫痫病医院在哪里六十曰下寿,未及花甲不能称寿的。父母兄长在,自己不过寿。亲友客朋从四面八方汇聚过寿的人家,就叫去祝寿、贺寿。陇东祝寿之俗由来已久,在镇原尤其讲究,太平、临泾更是丰富,枣林、马南庄、兰庙几个村子又很典型。 乡党们以为要尊照孔子的话行事,孔子说“席不正不坐”。席正就是要整洁、正确,符合标准准。比如尊卑秩序适当,桌子颜色以黑色为上,木纹板缝应横向。首席上座须用老式靠背椅子,且要布以大红刺绣罩垫。靠背上雕有“福”“禄”二字或有像征性图案的,以福为大,设在第一位,禄为次,设在第二位。其它各桌的上座可用新式靠子,各座除上座以下的位置或用条凳,或用杌凳子均可。挂画要将轴、幛、中堂悬挂各座靠背后的端中央,软匾就是书法,悬于席场门口上端,对联左右要辨清,底端要标齐,可应付一时,草率而为。
人和人比什么?就比你在礼仪吃住上讲究不讲究,儒雅不儒雅,文明不文明……担心礼仪不周,贻笑大方,乡邻嗤笑。虽也有些繁文缛节,但也提倡改革简化。但他们没革掉人文素质,没减掉文明风貌。
知而行之,淳而不陋。祝寿的本质是女孙为父母或祖父母举行的一种隆重孝礼,是要后人懂得“木无根本不生枝,水无源头不流远”。长辈敬宗亲则儿孙敬祖先。长辈尽哺育之职,儿孙尽赡养送终之责,其核心是亲情。这亲情体现在日常生活里。
子女、媳妇早晨起床后,必须先到老人的窑洞中去询问。问晚上睡得好不好,有无不适合病情。若是主持家务的老人,要问今天作些什么,或向老人说明自己今天打算做什么,要到哪里去等。争得老人统一,然后按照老人的吩咐去做。
父母兄长一同进餐,小弟不能坐上座。在炕上吃饭,不能不坐在中间。不能先吃饭菜。先给父兄接筷、接馒头、递汤。递饭不能单手,须双手递给。吃饭不能空拌嘴,不能用筷子敲碟碗。不能剩饭。不能睡上吃馍。吃完饭不能对着餐盘和老人伸懒腰。
饭后,子女给老人长辈递烟、点火。晚饭后,可以与父母、兄长谈论国事、家务,请示或商议次日或近期要做的农活等事,一般不能以吃完就回私房睡觉。待老人要睡时,要查看炕是否温暖,把尿盆(壶)提来放在适当地方,再问老人还需要什么,安排后以后方可离开。
反过来老人、家长也要关心晚辈、妇女。怀孕和哺婴媳妇,婆婆必须经常关心其身体状况,在饮食劳动上游给予特殊照顾。若相逢乡会、庙会、家长必须给女人、小孩“逛会钱”,安排轮流“跟会”新媳妇由妹嫂陪同,穿着、零用钱要给予适当照顾。当然公公与媳妇,兄长与弟嫂不许戏逗讪笑,言谈要严肃。有些事可以通过婆婆和弟弟向其交涉。
《诗》曰“周虽旧邦,其命维新”。《礼记》又引《尚书》说:“当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”在人们对过年日渐淡化的时候,陇东人对新年依然非常重视的。一元复始,万象更新。如果说年前年后的祭祀活动是对“旧”的崇拜,我说热烈的过年气象就是人们“新”的喜悦的大释放,对新日子的欢迎。2006年我在马南庄刘镜先生家过了一个传统的年,全族上下200多人齐聚一起举行祭祖团拜大典,那盛况已经是很少见得了,从腊月二十九到正月出九,人们整整十多天沉浸在过年的气氛中,体验着新时间到来的激动,沉浸在对新的一年收获的盼望里。在对时间的庆祝里,日新其德,日新其业,未来的每一个日子都是美好的――试想没有老友的相聚,孩子的欢笑,亲戚的走动,社鼓的击敲,社火的竞走,整个乡村和城里人一样只在自家楼中吃喝,那年还有多少意思呢?
陇东民间的民俗风俗,弘扬的是陇上百姓儒道传家的传统,深化的是黄土地人自强不息精神,展示的是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蓬勃生机。
Copyright © 世纪文学网 2002-2016, All Rights Reserved . ICP备 12009818号